导语:科技世界正从以信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迁移。人,充分连接并协同了的人,就是组织本身。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其实就是人的延展。管理需要一个全新的支点:协同。
信息革命浪潮,在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引擎强劲推动之下,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加速态势。发明家、思想家雷·库茨韦尔等一批杰出学者,甚至认定人类社会的加速前进正在逼近“奇点”。更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和发明中,最伟大的发明恰恰是科学流程自身。这使我们认识到,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和将要面临的变化乃是人类和自然发展的必然。而这种必然的变化,正在基础层面上颠覆人类与物质世界的关系;颠覆人类社会组织的结构和边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并重构人类的生产关系。
从人类社会组织运转、生产效率和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我们必须重新检视人与组织的关系,检视管理理念和方法,并重建它们。
科技的世界正从以信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迁移
过去几十年可以说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突飞猛进的时代。今天的世界正在加速变化:科技世界正从以信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迁移。互联网时代正在远去,我们眼前的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万物互联时代。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人与物——人与机器和资源深度互联而融合的合体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人对物的驾驭能力指数级增长,人类在智能技术及其产品的帮助之下,发挥作用的领域突破性地拓展,人类的社会关系已经悄然重构并在继续进行中。
社会关系演变的动力来自于其基石——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毫无疑问,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起源于人们的生产与工作方式的变革。
今天的人们几乎拥有了无限可能的连接能力和沟通互动技术,这些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组织的关系,从而从本质上颠覆了组织的人际结构及社会结构。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就是在改变着组织的边界。这是跨边界的物质流动,是信息交流互动造成的。这种情况曾经是逐渐、悄然地发生着的,从组织成员的兼职、非全职工作、跨组织工作开始,近十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甚至产生了主要由网络员工甚至是网民构成的组织。本质上,个人与组织的工作关系、结构和性质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个人与组织的工作隶属关系是一个人的工作全部隶属于一个组织,而今则是可能隶属于多个组织;过去个人的工作时间只是办公时间(泛指在岗时间,典型情景就是朝九晚五)属于组织。过去也存在个人在“业余”时间为组织做些事情,一般会被视为是“加班”或者属于例外,而现在这种情况很普遍,并且被认定为是为组织工作,与一般在办公时间在岗工作是一样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延展了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工作时间和空间。
连接、沟通导致企业演变为或多或少被消除壁垒(跨越边界)的无边界组织,即便边界没有完全消失,至少也在削弱。组织内个体之间的连接和通达促使组织的协作强度提高,也加强了个体对于组织的归属感。而跨组织的联通和交互作用的增强,使得组织的界限模糊。由于连接、联通、互联(沟通)而导致的企业边界穿越,组织的资源壁垒的消除和减弱,最终形成网状联接的无边界组织。这个结论并不是要排除现有的组织,而是说组织的性质在变化,组织的成分在变化,组织的结构在变化。泛边界的组织在新的互联网经济时代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创造力。我们所指的边界意味着场所边界,乃至地域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它的员工又都是谁?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人是隶属于组织的劳动力(工作能力)资源。具体的定义是: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减去丧失劳动能力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来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如果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凡是为组织贡献信息、时间、精力(注意力)的人都是在为组织工作,就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从这个视角看,客户就有可能具备了员工的属性。有的信息服务类的网络企业,它的产品本身就是网络用户贡献的,网络用户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早就突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壁垒。谁在为组织(企业)工作?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能单纯地回答为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了。除非泛化组织的概念,即扩展组织的边界。
为谁、在哪里、与谁一起、如何工作,构成人们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人类的生产与工作围绕着哪个中心来展开?显然,在组织边界动态伸缩变化的情况下,在一切皆服务(XaaS)、软件定义世界(SDX)、人机一体(M-m)的生产方式之下,组织将不再是生产的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生产与工作也将会以人为中心展开。
充分连接并协同了的人就是组织本身
工业革命以来所开创和沿用的组织生产模式——“同时-共现性”协作越来越困难,成本提高,成效降低。这引起人们深层的思考:在一个从事生产或其他活动的社会组织,如企业中,机器和智能机器人的行为是被设计、被优化了的。在更高级的智能制造阶段,机器和智能机器人的行为会根据作业场景的具体情况自动学习、自动寻优,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如果说,控制论先贤们所探索的命题“人是机器”,依然部分成立的话,新的命题已经跃然出现:“机器是人”。然而,这两个命题在今天的现实面前都是片面的。其实,新的命题已经有了答案,“人机一体”或“人机合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首先是通信技术,自远古以来就在改变着人类的协同活动,通信技术使得人们不必同时出现在某一个地点就可以共享信息,从而可以协调行动,实现协作。从电话、传真到互联网,再到移动通讯、移动互联网,人们已经彻底解决了信息协作的“同时—共现性”问题。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协作,已经实现了移动、泛在、互联式的工作——在任何地点、以任意方式、与任意需要的人和信息互联并协同工作。
人们的工作方式除了与获取和沟通信息的方式密切相关之外,更与组织的结构和运转方式相关联,甚至取决于组织的流程结构和运转特征。不经意间,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个世界变了,从人们的居家生活,娱乐休闲,到人们的工作空间——假如还是办公室的话。人们的生活从基本的层次上,时间和空间都越来越碎片化了,人们开始把时间切得更碎,以更小的片段来做不同的事情,甚至思考不同的问题。人们不断地切换“信息内存”,阅读更小的信息片段,在一个本已短小的时间单元里,分时地处理不同类型的事物或任务。微信、微博、微阅读,微碎化的生活,貌似个体行为上的改变,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关系和协作效率。
人,就是这样在被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解构中进化发展的。然而,这种分解法(分析-解决)应用于人本身就是片面的。人既不是机器,机器也不可能是人,“人有人的用途”。类似企业这样的社会组织,真正是一个社会性开放系统。人在其中完全不同于其他要素,是具有独特价值倾向的主动性要素。人决定了社会系统(如企业)的目的性,同时是唯一能够应对不确定性并产生创新的要素。因此,人在组织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人使得组织具有了意义。充分连接和协同了的人其实已经成为组织本身。
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就是人的延展
在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中工作,逻辑上讲应该是身在组织的空间之中。那么我们如何来判定组织的空间呢?如果从组织成员在哪里为组织工作的视角来考察的话,则不能简单地讲是组织的办公场所、工作场地或者运营场所。
下面来考察一下组织(如企业)在什么地方需要人们工作。
组织办公场所,如办公楼、办公室、组织住所及其邻近区域,包括组织分支机构的办公场所。组织经营场所,企业或其他组织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场所,有的与办公场所是合一的。组织生产场所,比如工厂、车间、矿区、农场、林场、渔场等等作业区域。组织商业和社会活动场所,主要涉及商业流通活动的场所,如商店、市场等。还包括企业组织的商业活动拓展延伸到的区域,比如商业伙伴的住所、商业或者业务活动得以进行的消费者处所以及社会公共空间。
如果要全面地考察企业组织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仅仅考虑上述的组织活动空间,其实是不完备的。我们必须考虑组织的时间维度。组织时间是指组织的整个存续时间。商业时间则是指组织对社会或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运营时间,即营业时间。这个时间在电子商务时代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过去消费者要等着商场或者银行开门营业才能开展活动,而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随时办理业务,哪怕你深更半夜躺在床上也可以下单买东西,办理金融理财转款。
组织经营和生产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不可分割地构成了组织时空。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组织的运营时空就是全时域和全球化。当然,有些组织的活动已经超越了地球而抵达了外层空间。但是无论如何界定,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企业经营和生产活动其实就是人的延展。
管理需要一个支点:协同
这个世界变平了——扁平化,这意味着人类组织,企业和其他任何社会机构,一直普遍采用的层级式管理架构的解体。基于此层级结构而采用的各种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失效了。
新兴科技的普惠应用导致了对社会的人的重新发现。在互联社会里,每一个人重新以自我的感受、判断、价值和创造,与其他人连接、沟通、交互,使信息的技术流程把人的社会化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远超越了以往有限时空共现的交往限制。在亿万差级阈值超越之后互联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将是社交化的。这还意味着“组织-企业”边界的模糊和关系高度繁复,这改变了每一个人在企业或其他组织中的地位。扁平化、碎片化、社交化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组织的去中心化,一直行之有效的组织管控模式开始逐渐失去效力。
这个时代的信息关键词:移动、泛在、互联,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移动代表移动互联的生存和工作方式,互联的不仅是通信,还包括语音、文本、图像、视频、会议、多感知……泛在不仅表征社会组织的业务运转方式,也反映了业务分布导致人员分布的全球全时化,7×24×365的同异步工作方式;通过网络互联爆发了社交化商务、企业社会化(企业2.0)。概括起来就是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社交化、扁平化情境下企业人和资源的移动、互联、泛在式的配置和运营。如果要使得这种配置和运转高效进行,必须克服基于“同时-共现性”的工业革命时代管理方式的失效。而克服这一不可控状态的方法就是协同,是建立在协同理念和方法基础之上的协同管理,这是因为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失效,而新的协同管理理念恰恰就是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控制的利器。基于协同管理理念设计研发的协同管理工具——协同管理软件,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从组织管控到激发和支撑新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创新。
企业管理真的需要这样一个新的支点,这个支点将引发企业组织与基础管理的革命。■
主要参考文献:
[1]拉·梅特里.人是机器.商务印书馆,1959.
[2]凯文·凯利.技术元素.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维纳.人有人的用途.商务印书馆,1978.
[4]凯文·凯利,失控(OutofControl:TheNewBiologyofMachines,SocialSystems,andtheEconomicWorld),新星出版社,2010.
协同管理·乌镇宣言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被颠覆的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大规模应用,组织边界被打破,产业链被重组,价值链被再造,商业模式被颠覆,过去经典的管理理论及传统的管理软件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催生了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以跨界化、扁平化、虚拟化、高效率为代表的组织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一个相互感知、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世界已向我们走来!
今天,我们相聚乌镇,共同探讨协同管理的现状与未来;共同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新模式;共同构建开放、共赢、共享的协同管理新生态。
在此,我们共同发布中国协同管理·乌镇宣言:
※我们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思想,积极推动协同管理软件标准的建立,共同促进中国管理软件的变革、创新与发展。
※我们致力于提升组织协同管理的运营绩效,推动组织变革与转型升级,为每一个组织和个人打造绿色、美好的工作方式。
※我们坚持以互联网为依托,融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引领协同管理应用领域的持续发展。
※我们倡导共建协同生态,通过协同管理平台,推动产业共享共赢,为中国组织管理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倡导产、学、研相结合,构建协同管理完整的体系,深入研究协同管理的理论、应用及模型,并向世界输出中国的协同管理智慧。
人类因互联而更紧密,世界因协同而更精彩!
中国协同管理高峰论坛组委会
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