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于OA的认知几乎是一贯的:凡是ERP这类业务软件不能直接满足需求的场景,都会寄望于OA,不管它在事实上有没有进化,也不管它是不是被称呼为“协同平台”、“工作平台”、“办公平台”、“办公软件”还是其他各种名称。OA的普及率应该是所有企业应用中最高的,因此也成为企业服务市场独树一帜的一个品类,在公众熟知的致远互联、泛微和蓝凌这三家服务商之外,这几年阿里、腾讯也纷纷入场,钉钉、企业微信以惊人的速度在普及;数不清的SaaS应用以IM、项目管理、事务协同、时间管理等场景或者功能切入;以飞书、大象为代表的从新兴互联网巨头内部应用逸出来的泛OA类产品也不少。呈现了异常繁荣的“多代同堂”的局面。
我们从这个繁荣的背后,可以看到的另外一面是什么?用业内专家的观点来看,是“内卷”。内卷成为今年的年度热词,不仅反映着在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反思,也促进我们对OA市场的再思考。
OA市场内卷化的三大表现
一是低水平重复的多个产品涌入市场。这与上面提到的“繁荣”有很大关系,由于OA的应用领域宽广,进入门槛不高,有了考勤、请假类流程、收发文、组织内沟通这些功能就可以开张了。几乎所有的组织都能用到,没有明显的行业区别,容易给许多服务商一种容易上规模的错觉。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同类产品的时候,贡献给主流搜索引擎的市场费用连年增加,用户的选择成本在持续增加。真正用起来的用户往往觉得不够用,使用深度不够的用户,替换产品的成本又比较低。从用户视角来看,一般的OA产品呈现出一种“可有可无可替代”的尴尬局面。即便大家都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充分内卷化了,但是还是乐此不疲。在一个良莠不齐的市场里,绝大部分产品无法形成最基本的用户规模。有研究表明,一个企业服务应用,只有常年保持连续付费的用户超过1000家时,这个服务商才有可能相对从容地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与时俱进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二是陷入“流程泥潭”的技术投入。在OA里面,对于流程的设置与处理,往往被视为是“核心技术”,是容易被列为产品差异的重要指标,是否可以拖拉拽,是否可以支持长流程,是否可以支持多重的审批节点,是否可以与业务表单耦合等等,这往往成为市场竞争、技术竞争的“正面战场”,服务商们不能自拔。流程管理方面,随着组织的小型化、团队化发展,以及互联网红利的加持,其实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根本的外部环境变化。耗费宝贵技术资源的屠龙之术,实际价值极其有限,这个方面甲方乙方都存在巨大的认知陷阱,对于流程管理,如果再不根据组织变小、业务颗粒度变小、权限控制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升维思考,将成为众多二线服务商“滑铁卢”之地。
三是业务“边鼓场景”的过度拥挤。所谓“边鼓场景”是源自于那种理所当然的软件之间的分工而产生的。业内普遍认为ERP、SCM、MES、CRM等业务性质的应用才是业务的,而OA应用管管其他的,就很好了,坚持围绕核心业务来“敲边鼓”,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常常是让自己的产品边缘化的破坏性势能。即便是用户已经通过办公平台的业务自定义能力、低代码平台创生出越来越向核心业务渗透的场景应用来,也不以为然。“边鼓场景”越来越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越来越弱。
这些表现甚嚣尘上,意味着整个市场存在着巨变的可能性,但是它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正在发生的两大积极变化
在内卷化日趋严重的当下,我们也看到在泛OA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尝试为这个市场的整体进化带来一股清流,虽然它们在气势上还远远没有成为主流的程度。不过有理由相信,一些新的行业迭代,可能在这里发生,也就是这些破壁的行业行为将是未来世界的端倪之处。
一是关于对未来组织支持的,以及对组织进化进行加持的。产品的服务对象不再是基于流程的各类非核心业务,而是变更为组织内外的工作团队或者项目团队,围绕团队来做场景设计,支持团队工作的顺畅交付与自由的协同。
二是对静态文档动态化的突破。office作为重要的办公工具,其输出物往往被封装成不同版本的静态文档,成为流程的附件,或者是被管理对象。我们注意到现在有一个积极力量,那就是通过权限的灵动配置,支持团队对业务过程进行“集体创作”,文档具有鲜明的动态特性,某种意义上看,文档和流程开始合体了。在流动的共创中推进业务的具体交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成为OA产品进化的积极推动力量。
三是挺进用户的价值链核心。从对用户核心价值链的被动的服务,到主动为用户的价值链重塑做准备。尤其是对于新创立的用户,直接提供业务平台的载体功能,不满足于“边鼓场景”的繁荣。
自然,还有许多积极的变化值得进一步探究,但是从整体上,还难以看到那种一体化的以用户价值链核心为场景原点的应用。
在内卷主色调之下的行业创新似乎还没有形成让行业整体进步的力量,我们真的会那样窘吗?最近让人亮眼的一件事情来了!
致远互联COP的平台架构,对OA市场的破局具有标志性意义
11月7日,以“COP重塑组织运营”为主题的“2021中国协同管理高峰论坛暨致远互联第十一届用户大会”召开。仔细聆听这场业内的重磅大会,尤其是用户的发言,让我感受到来自企业一线的原生的蓬勃的进化力量。比如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COP实现业务经营全流程线上智能化管理,实现整个企业流程与数字大协同。天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COP推动组织管理与业务创新,支撑咨询成果落地,全面促进“数字天瑞”转型升级;中粮福临门食品营销有限公司,从协同办公到BPM平台,逐步打通业务生态,基于COP低代码开发能力建立综合报账中台,打通财务生态,形成报账+共享+财务ERP的一体化财务共享平台,支撑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等等。
从用户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显性的变化:协同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一部分领先企业的核心平台,成为企业数字化体系的环境乃至基础设施。业务应用成为基于这个平台的衍生。这是非常值得深度关注的一个变化,可以说,这正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在全域、全员、全场景的天然属性之下,COP作为协同运营平台,已经是组织进步的重要序参量了。
根据这次大会上发布的《COP协同运营平台白皮书》介绍,COP平台中的CAP(业务定制平台)作为软件的新一代生产工具,极大地提升了软件的生产力。具体来讲有这样五大效能:(1)一体化、零代码,随需定制;(2) 一目了然的可视化设计和运营管理平台;(3) 随时随地、全场景的移动应用;(4)多领域、多行业的业务复制能力;(5)自定义多业务连接,帮助企业数据决策。这些极大地解放了软件生产力,并直接使能到具体员工和业务团队。
而COP平台所拥有的六大能力也直接变革了软件的生产方式,这六大能力是:敏捷的组织架构能力、基于数据的智能化决策能力、业务流程管理(BPM)能力、业务定制能力、连接与集成能力、内外部交互能力。
协同运营平台六大核心能力
COP是在一线企业的实践中逐步涌现出来的,其植根于一线企业面向未来的坚定意志,让我看到了冲破行业内卷的希望。
从COP实际上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载体的事实来看,它已经从OA市场突变成一个新的物种,这个物种可能无法从软件的“自然进化”角度来认知,因为它的基础设施性质,不仅可以为传统企业提供向数字企业演进的“履带”,还可以直接让新创企业用完全云原生的条件来创建组织、调度社会资源,迅速形成可靠的交付体系,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COP,我们还发现软件生产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组织进化成为面向未来的每一个企业的新“铁三角”,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幸运所在。
COP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来,它也是伴随着用户的内在需求一路进化而来,跃迁为一个全新的基于管理软件又高于管理软件的企业支持体系。不仅产生了对OA市场的特殊的破局价值,还为中国企业的跃迁打开了一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