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里明确提出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这一主题在“十四五”期间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中专辟第五篇论述“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随后几年中,国务院或相关部委陆续出台支持政策,总计不下20项,这充分体现了政策层面对制造业举足轻重地位的确认,以及国家对数字化转型的迫切要求。中国制造业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转型,其来龙去脉又是如何的呢?
一、《中国制造2025》拉开了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序幕
2010年起,我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繁荣的背后问题重重。国际方面,各国纷纷出台工业复兴计划: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旨在抢占世界制造业高端市场;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计划,旨在借助本国制造业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引领制造业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与革命;日本推出了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战略举措;英国、法国、瑞典、韩国等国也通过加大投入、出台战略政策等方式振兴制造业。这导致了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加上我国人工红利的逐渐消失,低端制造市场也流失至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国家。国内方面,虽然我国制造业市场巨大、产品需求增长迅速,但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生产效率以及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对环境破坏程度大、创新能力不足、欠缺强劲竞争力品牌以及质量控制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
为了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窘境,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旨在升级现有产业结构,优化原有制造业质量与水平,在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的基础上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以应对国际激烈的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此来拉开了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序幕。
二、“两化融合”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方法和方向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制造业信息化,其主要在ERP、供应链、设计、OA、自动化和MES等领域,以前主要是以国外厂商的产品销售、代理和集成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开始通过项目实施的形式来介入,仅MES和APS就有近百家,这些企业有比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并了解企业的工厂、车间、机器、物料和人的管理流程,自己研发了MES、APS等软件,但是这些软件很难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的产品,因此也很难成长。很多企业子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做出来的MES、APS等软件,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在企业的继续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或者发现现在的软件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一切重新再来,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在浪费资金,使得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落地阶段存在很大的疑和难以继续的现实困难,因此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转型困难重重。
另一方面制造业普通存在装备化基础薄弱,设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现有的管理体制、思维和模式难以支撑信息化务实推进和成效发挥;企业难以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层面,按照战略和竞争优势的需求快速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需要经过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然后再实现信息化。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在追赶发达国家中,目前总体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化已经推行了多年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寄希望通过抓住信息化这样一个有力的手段来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因为面临发达国家正在实现信息化的新形势,如果我们继续学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实现信息化,并且要像发达国家那样经过全部的阶段才能完成工业化,那我国的制造业将有可能永远也赶不上他们的发展进程。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一个加速的过程,要求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这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国家为了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也就是两化融合:即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嵌入,将颠覆传统的生产流程、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生产制造过程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深度集成,将实现对生产要素高度灵活的配置,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这一切都将有力地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疫情加速了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导致大范围停工停产和复工延迟,全国制造业直到第二年一季度末才总体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在疫情之前,政策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位仅限于提升企业效能与行业水平,不涉及应对外部环境动荡。但疫情导致的人员活动限制和供应链受阻对传统制造业影响尤甚,国家也迫切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在传统制造业提升韧性、应对疫情这一维度上的意义,并在2020年9月份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中,两化融合便首次被赋予了增强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的作用。
在最新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并把它列为重点工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方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数据的自动流动,实现制造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的全面连接,推动制造业企业形态、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程度和过程。既包括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各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也包括企业间供应链产业链的数字化协同以及文化、教育、服务等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建设。
四、中小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关系科技进步、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数字化开放性、普惠性的特点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大中小企业“平权”,是中小企业乘势突破的重要契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概念在2012年被第一次提出,2021年7月进入政治局会议议程。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1月下发了《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明要促进这些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并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其他政策也对此频繁印证,如《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中指出要“健全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领先的‘小巨人’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要求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等。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本的“小灯塔”计划,于2022年8月17日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开展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为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从2022年到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分三批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能力,打造一批小快轻准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模式,围绕100个细分行业,支持300个左右公共服务平台,打造4000-6000家“小灯塔”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样本,带动广大中小企业“看样学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促进专精特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