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会显著促进中国数字产业发展。我国政府治理属于大政府模式,政府在社会、经济、科技、民生等各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作用。近年来,政务信息化的投入及效果持续提升,然而政务信息化在发展程度、均衡性和投入产出比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全国的情况看,当前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同区域和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程度差距较大。从区域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明显优于欠发达地区。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无疑是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其政府数字化转型在认知、投入和效果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则相对落后。例如,上海市在2012年就建成了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data.shanghai.gov.cn),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份没有省级公共数据平台。此外,政务信息化在不同领域差距很大。对于垂直管理较强的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例如公安、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等部门,其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领先,而一些地方管理的部门则相对较弱,例如农业、教育、科技等。
二、政府数字化转型投入大,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机大都一致,而政府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推动力往往不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通常是提高经营效率,投入产出比是其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衡量因素。从长期看,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固然也包含提升治理效率,但当前具体政务信息化项目的推动力比较复杂。政务信息化项目可能是为了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也可能是来自于上级部门的要求,或是受各级政府领导主政理念的影响等,并且,政府数字化转型在客观上还产生财政投资拉动产业的效果,所以,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比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明显不及企业的。此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伴随着相应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组,使得信息系统和企业运营高度契合,但是,由于政府机制的特点,机构重组和流程重构相当困难,这往往是政府数字化转型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价值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数字化转型发展前景广阔,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我国每年政务信息化投入约占GDP的0.4%左右,这意味着政府数字化转型投入约为每年4500亿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随着国家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日益重视,在未来的十多年间,国家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必然会持续增加。
二十大报告还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当前,全球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政府数字化转型势必成为国家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进步,也会对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带来趋势性的变化。
一、以省为单位统筹政府数字化转型逐步增多。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建设更大范围适用的统一平台成为可能。以省为单位统筹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在统筹集约降本增增效和兼顾地方特点两方面取得平衡。2022年国务院发布的1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地区按照省级统筹原则开展政务云建设,集约提供政务云服务。政务云建设从IasS开始,逐步深入到应用方面。目前,全国已有上海、广东、浙江、贵州等16个省成立了数字政府平台公司,这些公司将会成为各省政务云建设运营的主力军。
二、从项目交付转为购买服务会成为长期的发展趋势。各级地方政府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主体,然而,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政府数字化转型面临着结构性、区域性的财政资金短缺。同时,人们对一些政务信息化项目交付后使用难、运维难、不能持续发挥效用的问题认识益发清楚。为平滑财政支出和提升使用效果,购买服务会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府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新选择。
三、数据治理将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和基本要求。数据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已成为社会共识,而政务活动是数据的重要来源。由于整个国家的政府组织隶属于中央政府这个唯一主体,政务数据天生具有权威性、完备性的特点,它在大数据时代具有独特的地位。数据既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反过来也能应用于政府数字化转型。数据质量的好坏反映了政府治理的水平,也影响利用政务数据进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所以,在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数据治理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