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开通体验×

只需10秒,即可快速申请开通体验

注册 登录
首页 > 协同观察 > 行业洞察

协同研究院

研究院简介

专家介绍

协同知识

协同期刊

体验产品

  • 大型企业协同管理平台 A8+
  • 中小型企业协同办公平台 A6+
  • 企业信创协同管理平台 A8-N
  • 移动协同办公平台 M3
  • 【连载】《协同管理导论》:协同软件运行-二元工作流(3)
    时间:2017-01-17新闻来源:致远协同研究院浏览量:10463

    3."二元工作流”局限

    二元工作流不仅在过去10年中有用,而且在未来依然具有价值。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它为基础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元工作流”自身的局限性很明显,因为其理论根源来自“工作流”,而工作流与协同管理在本质上是不兼容的,“二元工作流”只是在二者之间起到了调和作用,是妥协性而非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协同软件的发展,它所面对的组织形态和协同需求将要远远超越“制度管理学派”的思想,这决定了协同软件的基础理论将会发生“范式转换”。所谓范式转换,是新的理论将在更高层面上兼容旧的理论,而不是彻底推翻它,正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绝对时空观的关系一样。

    “二元工作流”的局限性归纳如下:

    (1)"工作流”并非彻底的协同理论

    现有的协同软件将“工作流”视为亲密的伙伴,但“工作流”对协同软件却保持着极大的警惕。在工作流的经典文献《Petri网应用工作流程管理》一文中说得很清楚【24】:

    协同过程在我们的工作流定义之外。在一个协同过程中,重点是沟通和信息共享,而非流程的定义。对于协同过程而言,它不可能或没有必要让工作流过程明晰化。当今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如COSA(COSASo1utions公司)、F1owmark(IBM公司)、OPEN/Workf1ow(EastmanSoftware公司)、Staffware(Staffware公司)以及Visua1Workf1ow(Fi1eNet公司)都支持生产型/管理型的工作流。只有少数产品支持设定型工作流,如Ensemh1e(Fi1eNet公司)。协同流程可由群件工具支持,如LotusNotes和MicrosoftExchange。虽然这些群件工具不支持工作流的物流控制,它们还是可以被用作一个专有工作流系统中的信息沟通层。

    (Collaborativeprocessesareoutsidethescopeofourdefinitionofworkflow.Inacol-

    laborativeprocesstheemphasisisoncommunicationandthesharingofinformationratherthanthedefinitionofprocesses.Forcollaborativeprocessesitisnotpossibleornotnecessarytomaketheworkflowprocessesexplicit.Today'sworkflowmanagementsystemssuchasCOSA(COSASolutions),Flowmark(IBM),OPENIWorkflow(EastmanSoftware),
    Staffware(Staffware)andVisualWorkflow(FileNet)supportproductionIadministrative
    workflow.]ustafewproductssupportad-hocworkflow,e.g.,Ensemble(FileNet).Col-laborativeprocessescanbesupportedbygroupwaretoolssuchasLotusNotesandMicrosoft
    Exchange.Althoughthesegroupwaretoolsdonotsupportthelogisticcontrolofworkflow
    processes,theycanbeusedasacommunicationlayerinaproprietaryworkflowsystem.)

    在该文章中,以图45来描绘工作流与协同软件的关系(按原图重绘,中文为本书所加):

    图45工作流流程VS协同流程

    从图45中可见,在工作流理论中,“协同”是一种以信息为中心、非结构化的行为,这一方面揭示了工作流理论对协同行为的误解(由此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在1.2节中对西方co11ahorative这个词的学术含义的辨析:它与我们所讲的协同不是相同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说明了协同软件与工作流的确存在本质差异。从中国的协同管理思想史上来看,我们所提倡和贯彻的协同理论架构与工作流理论中的以流程为核心、结构化等特征完全是两码事。

    从图45中还可见,“二元工作流”所做的努力是在将协同过程向“设定型工作流”的路子上引,也就是说,它处于“协同流程”和“设定型工作流”的交叉部分(图中阴影部分,为本书所加,原图无)。

    我们当然不认同那种高度自动化、结构化、去人化的工作流软件是协同软件的最高目标,也不认同它优于协同软件。那么我们将“工作流”作为协同软件的理论基础,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了。

    (2)"二元“未能突破协同难点

    “二元工作流”是基于“刚”、“柔”二元的理论,它的价值在于试图调和这二者之间的对立,寻找二者之间协同的方法。基于这种思想,我们的确找到了一条路子,并做出了相应的协同软件,而且还卖得很好,用得不错。

    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二元工作流”真的解决了“人”这个问题吗?管理学理论的发展早就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组织中的人除了是员工,还是一个社会人,他的行为方式,绝非简单的工作流程可以设定、限制和规约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一个工作流程发到某个员工那里的时候,他完全可能由于心情不愉快或与发流程的那个人不熟悉等原因,让流程停下来,或至少迟缓下来。这些虽然可以通过流程管控机制来改善,但并非积极措施,而且很被动。总体而言,“二元工作流”没解决以下协同难点:

    1)人的主观能动性。协同中的人要从内心深处愿意参与协同,并以良好的协同行为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而不是“被协同”状态。

    2)信息的自由畅通。协同依靠信息,这毫无疑问。但信息的传递是依靠一种自由畅通的机制,而不是在后台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否则,协同行为终究会有一个边界,而无法达到自由协同境界。

    3)组织的不确定性。“二元工作流”还是局限于组织的正规化程度。如果组织是高度制度化、流程化的,“二元工作流”就能很好发挥作用;如果组织处于非正规状态,或者边界模糊状态,则它就失去了架构的基础条件。但是协同产业的未来必然会向个人级和社会级协同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会越来越多。此时基于组织级协同的“二元工作流”就可能面临极大挑战。

    当然,我们对“二元工作流”的苛求,是源于对协同管理未来发展的期待。协同软件迄今为止在中国也只不过走过了10年的时间,按照“低头插秧”的态度,我们只不过刚把秧苗插上,把协同管理这块土地播上种。未来的路还长着呢,我们需要努力创新。

    注:本文摘自由致远协同研究院出版的《协同+工作革命》一书中《中国企业组织行为绩效指标体系研究摘要》,转载请注明出处。申请试用致远协同软件,请拨打免费电话:40070033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