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
所有企业都要转型为平台商业模式吗?
是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必须(或被迫)转向平台模式,这是迟早的事。除非那些应用领域很局限、很狭小,还没有发展成为规模市场的行业。
为什么?
因为平台,平台是颠覆的力量,平台重现定义和塑造了商业模式,就像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一样。因为它从流通环节上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重塑了一系列的生产关系。对,就是因为“平台周边寸草不生”。流量、商机和交易成本综合作用成为传统通路商业模式的杀手锏。你的“奶酪”连同装奶酪的盘子都被“连锅端了”,你不变行么?原本你好好的经营着自己的便利店,可是你的顾客不来了,坐在家里京东、淘宝了,甚至随便在什么地方就“手淘”了。虽然你曾经有“地利”的优势,可是在移动互联时代连“空间”都大挪移了。更加不容忽视的是“时间”——“天时”变换,鬼知道客户什么时候会下单呀,半夜、凌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却能给你说个清楚。最关键的“人和”也变换了时空,客户选择买什么、买谁家的,如今主要受到朋友推荐的影响,而这又是在社交网络上实现的。你还真不要以为是平台夺走了你的客户,是平台的便利、快捷、高效、不受时空限制,平台的分析挖掘、发现,匹配、推荐,创造了需求,创造了商机和交易。
这件事不仅发生在便利店,发生在各个行业领域和业务场景。连软件和企业信息服务(2B)都是逃不过此劫。传统上企业管理软件笼统地封装在“管理系统”这个“笼子”里。实际上管理软件和赋能软件(生产力软件productivity software或者叫做效率工具)具有本质的不同,效率软件(生产力软件)属于生产工具,是“工作者”使用的,管理软件是管理控制工具,是管理者用的。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中的管理者也是工作者,也会用到效率工具。但使用的时候他们显然扮演着另一种——工作者的角色。因此我们说生产力软件的使用者是工作者角色,管理软件的使用者是管控者角色。这样说就不会产生混淆了。传统的企业管理系统是个集成平台,我们将效率工具和管控工具“集成”了。眼下这两类工具(或服务)有分化的趋势,所以有些传统管理软件厂商必然会遭遇这样的困境:客户流失和用户转场的双重冲击,其实这也是SaaS、BYOX涌现和快速发展的动力。用友们的用户已经转场:使用SaaS模式提供的生产力软件/服务,逐步减轻甚至停止对综合管理软件平台上相应的功能模块的使用。传统的客户(即管理软件系统的买单决策者CXO们)要么流失手中的权力,让渡给B中E——企业用户或业务部门负责人,要么收缩到那些真正的管理软件层面,即以管理控制为主要功能的软件系统购买决策上面。这将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和商业模式。
这就道出了眼下的管理软件厂商们纷纷表示向平台转型背后的真相。用友、金蝶、致远、泛微等都表示要转型平台和建设生态。
走向平台看似简单且无可回避,但逃不出严重的路径依赖
平台作为具有颠覆力量的商业模式,所及之处定然引发的飓风效应,让“周边寸草不生”,这就让你必须转向平台,连消费者都无可避免。别跟我说,你不用滴滴。不用的话就看不见有出租车。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你不用滴滴的话两公里之内的乘客都被别人约完了。
没错,你得转型平台。但是并非随便哪个企业都能转型去构建和运营一个平台的。既然是平台,那就意味着在相同的行业或领域只能容纳一个或者二个存在一定区隔的平台。这样的区隔可能是价格、地域、供应商、消费者等属性差异形成的。虽然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业领域,甚至很多其他可能的区隔,都可以让我们构建或发展出许多个垂直领域的细分平台,但是相对于市场上的供应商玩家的数量,完全不成比例,绝大多数玩家都不可能成为平台运营厂商。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厂商既不能成为平台运营者,又不可回避地必须转向平台,结果只剩下一个:加盟或融入平台,即转换商业渠道模式成为平台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当然,我们并不能排除应用领域很局限、很狭小,还没有发展成为规模市场的行业依然存在,假如你的生意正巧还在这个不被平台模式波及的域,你当然还可以暂时偏安一隅。窗含西岭千秋雪,在这个窗口里做着你传统的生意。不过,依然要注意窗口随时可能关闭,只要有生意可做就会有竞争者进来。
什么样的玩家更容易转型到平台模式
连接为本的企业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人走的路。在当今这个移动互联时代,能将人、信息、资源之间进行对接,并维持联通的企业,很容易发展成平台。连接,无论是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资源,只要有连接就可以构成互联网络,有互联网络就有可能并且一定会有流量。任何人可能注意到了,这里讲的是可以构成网络,而且特别强调“互联网络”,区别于互联网,但必须是“互联”的网络。那种中心式连接大量终节点的连接是不算“互联”的。“互联”的网络是平台商业模式的必要条件。就像有生命力的市场一定是众多交易者“互市”是一样的道理。邮政网络、电信运营商网络、互联网、QQ、微信、滴滴等平台都是从广泛的“互联”网络发展起来的。有广泛连接能力和实现了广泛互联的玩家,无疑已经具备了构建平台商业模式的基本条件。因此广泛连接特别是广泛互联,是通向平台商业模式的基本条件和有效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广泛互联起来的网络很有可能成为全社会的基础平台,借此基础平台可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区域、专业、行业平台。很容易发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平台商业模式都是建立在现代移动通讯和移动互联网这个基础平台上的。
流量拥趸企业
流量是指在规定期间内通过一指定点的车辆或行人数量,在网络上的意思为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一段时间以来,在互联网投资界盛行“流量为王”的说法,因为在项目没有盈利之前,流量被当做最重要的估值依据。在这个意义上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单位时间或一定期间内通过某个商圈或市场界面的人流数量。对于一个市场或平台而言,流量虽然还不一定就是交易者或者客户,但却是客户的潜能和数量的保证。能够吸引和拥趸潜在交易者流量的企业,自然就有建设和维护平台的条件和优势。当然,流量本身并不必然都是平台最终能够转化的交易,比如以营销手段如补贴、刷单聚集的流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转化,流量很快就会与之擦肩而过。真正能够拥趸流量的一定是那些掌控“应用或者消费入口”的企业,比如苹果,通过创新的智能手机iPhone,掌控了人们移动通讯的“入口”,进而掌控了分发流量的权力。因此苹果能够有效地构建了移动应用软件平台APP Store。
腾讯则以QQ和微信为即时通讯入口,几乎掌控了人们移动互联的大部分时间流量。
信息拥有企业
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没错,但有前提就是能够运用他们的时候。这里的信息的含义是大数据,大数据并不是指数据的规模和存量,而是指数据的生产方式和处理能力。具有大数据生产能力并且生产和处理数据的公司,具有构建平台商业模式的能力和条件。比如谷歌地球、高德地图等,它们不仅能够连接地理信息(数据)与网络和人,而且每日每时都在生产大量数据,还有处理算法来满足多种多样的定位识别应用需求,能够挖掘和创造无数的商机和交易。这对于供需双方来说都是迫切希望得到的。如果平台方便易用且成本节约,必定会引无数玩家加盟的。
用户(Installed-base)拥趸的企业
如果你拥有数量可观的用户,并且数量规模不只是绝对数量更是市场占比的话,那就是最优质的流量。这可观的流量一定伴随着可观的数据和深度的市场信息。还一块隐藏在背后的巨大商业财富:客户关系和商业信誉。这些商业资产的拥趸很适合构建区域的、垂直行业或者专门领域的商业平台。
有一点一定是要强调的:用户拥趸是一直不懈地使用着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人或机构的集合,而不是那些购买了你的产品的客户的总体。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上,客户是非常容易迁移的,因此客户忠诚是不很靠谱的。用户就不一样了,用户除了付出学习成本之外,还累积了流程知识和应用经验,还培养了自身的依赖和习惯。因此用户的迁移成本往往是高昂的。用户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互补采购和消费,这就给管道商业模式向平台商业模式扩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现实中许多软件大型软件系统,由于拥趸了规模可观的用户基础(Installed-base),逐渐以其为核心发展出了一系列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并构成了垂直或专业领域的商业平台。比如SAP的ERP、甲骨文的数据库、谷歌的Android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