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开通体验×

只需10秒,即可快速申请开通体验

注册 登录
首页  >  关于致远  >  致远动态  >  新闻详情

体验产品

  • 大型企业协同管理平台 A8+
  • 中小型企业协同办公平台 A6+
  • 企业信创协同管理平台 A8-N
  • 移动协同办公平台 M3
  • 平台竞争的盲区:数科公司的真正需求
    时间:2023-09-27新闻来源:致远互联官网浏览量:15053

    9月,埃森哲最新发布《2023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数字化投资的意愿持续提升:近六成企业表示未来1~2年将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其中计划大幅增加(15%以上)的企业占比为33%,同比增加11%。

     

    在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端与数字化厂商的共同推动。

    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中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央国企自建数科公司进展迅速:今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王晓亮表示,截止目前,中央企业已成立了近500家数字科技类公司。通过内部资产整合,以数字经济为主要业务的专业化公司相继涌现。他们在服务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逐步打造数字科技力量,谋篇数字经济新战场。

    另一边,用友、金蝶、致远互联、钉钉等数字化厂商基于大客户战略,以期通过PaaS平台底座逐步打入头部央国企客户。

    按此节奏,企业数字化进程理应突飞猛进,卖铲子的选手也应赚得盆满钵满,但现实却没有这般理想:

    尽管脱胎于央国企IT部门的数科公司愈来愈多,但不是所有都取得了经营成功,业务过于依赖母公司、未跑通商业模式的并不少见;

    2023年上半年,To B整体财务情况不容乐观,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究竟哪儿出了问题?

    本文试图探究,大型央国企基于“数科公司”为抓手的数字化落地,面临哪些关键挑战?“数科公司”的想法和需求在变,厂商是否在顺应了此变化且抓住了“真正需求”?

    自研系统和外包定制,皆不可All in

    在数字化转型滚滚浪潮之中,“自研or外包”的边界,是几乎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选择题。

    而现在,这道题迫切需要用户给出答案: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给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Deadline仅剩不到两年。

    随着数字化转型逐渐深入,央企的需求愈发复杂,其要求不仅仅是单业务的数字化,而是多个业务平台“统一管控”。例如,有研集团想要建造财务、人力资源、投资、科研等等核心业务统一管控平台;中国华能想要打造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智能化生产、管理、决策体系统一的智慧能源数据平台……

    应对“统一管控”需求,选择自研,好处显而易见:能够100%按需定制,不为不必要的功能付费,但成本代价颇高。

    四川凤凰世纪总经理汪开华曾表示,自研,也就意味着要从基础原始代码开始敲,开发周期长不可避免,同时,开发风险也不可控:对于平台底层例如安全性、效率等维护成本较高。

    完全自研耗时耗力,那么换种思路,采购是否可行?

    从实际落地情况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完全采购模式下,“供需不合”情况屡见不鲜,且难逃高成本的泥坑:某大型集团客户表示,仅仅是项目管理这一个模块,在面对复杂而非标的公司管理时,厂商给出的定制化报价高达400万。

    从梳理客户需求,到技术平台调用、功能模块构建,以及后期运维,第三方平台虽然帮助厂商分摊了开发风险,但往往因为对业务了解不深入,耗时耗力却效果不佳。

    完全自研or完全外包定制,似乎均非市场优选。一个自然而然的思路逐渐显现——能否将自研、采购相结合,以求用户利益最大化? 

    样板房VS堆乐高,客户怎么选?

    循着采购与自研结合的思路,供给端分化出两种路径:

    希望客户高度化采购的,遵循了“样板房模式”;满足客户高度化定制需求的,选择了“乐高可组装模式”。

     “样板房供应商”的思路是,把家具全都布局到位,等待客户按需选择、“拎包入住”。该模式下,厂商不仅强调底座能力,而是手握一揽子应用,构建多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例如,针对某个行业场景,厂商提供合同管理、采购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专项产品,承包该行业的各项相关应用。从公众传播来看,他们认为他们更懂行业、更懂业务。

    “乐高可组装模式”供应商,着重提供一体化平台底座,能迅速实现从0到1的数字化基建工程;在这之后,更懂业务的用户利用其平台底座,自研、自建业务应用模块,实现从1到10的数字化建设;更懂行业的生态伙伴完成10-100的蜕变。

    也就是说,他们将自身、用户、生态伙伴各自擅长的部分做明显的切割,厂商做自身擅长的平台,把更懂业务的部分,交给用户、生态伙伴。

    孰快孰慢?孰繁孰简?答案还得从客户需求端切入。

    现如今,各行各业对数字化转型重点皆不相同:例如,电子行业更侧重于品质和良率管控、质量和物料追溯体系,柔性化生产等,而汽车零部件行业更关注与整车厂设计、采购、供应链的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等……

    同时,行业know-how 壁垒颇高,厂商无法解决客户痛点的情况屡见不鲜。

    江西省地质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兼赣地智慧科技公司负责人的罗文敏便基于此,拒绝了“样板房供应商”: “他们的系统是标准的系统,而各家企业的管理是高度多样化、个性化、非标的,拿一套标准的系统套一个不标准的管理,是永远套不上的。”

    另一个现实原因同样不容忽视:降本增效大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资源和经费要花在刀刃上。

    近年来,大厂们“内部优化”消息不断,央国企也同样在设法节流:例如中国黄金,正大力推进冶炼全流程数字化管控,通过数字化建设减少一线人员10%以上,进一步提质增效。

    而“样板房模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资源浪费:据行业老兵透露,很多企业为了一两个功能满足需求而去采购一套系统,结果导致80%的功能白白浪费。

    在这一大背景下,“乐高可组装模式”的“毛坯房+定制化”方式,成了不少厂商的选择。这里,我们以协同运营平台厂商致远互联的三种模式为例:

    “自建模式”,适用于数字化建设较为完善的团队,客户可通过致远协同运营COP平台,建立一套跨平台、跨系统的独立部署、统一应用系统。例如,国药集团的统一大协同服务平台,在各级次独立建设的同时,各个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了从集团到二级到三级的全级次联动。

    对于想构建大统一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但实际上各业务模式多样、数字化建设步调不一致的集团,致远互联沉淀出“混合模式”。例如中国建筑集团搭建的ZJJT协同运营平台,是一套高度灵活的可拓展平台,既保护了已有建设成果,又能在使用中为新的需求不断定制开发,实现更完善的综合业务管理功能。

    针对集团内部业务模式趋同,同时对安全性要求严苛的集团,致远互联的“统建模式”更为适用。该模式通过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等方式保证安全性。与此同时,不失灵活性: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敏捷开发、一体运维等。例如,中石油依托致远协同运营COP平台,构建前台应用、平台服务、后台支撑体系,应用齐全且灵活,数据统一且安全。

    在0-1的数字化建设阶段,厂商为禀赋不同的客户量身底座方案,而在1-100阶段,厂商也给出尽可能详尽的“说明书”——据致远互联的合作伙伴四川凤凰世纪总经理汪开华介绍,致远互联会定期提供集中培训、定点辅导。“大班”模式,针对某省集中开设某一共性领域的培训;“小班”模式,针对公司某个具体项目,请来专家现场指导。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才是更长期可持续的路径。这正顺应了数科公司背后的真正需求——把权力交给客户。

    低代码+生态合作,破局关键点

    如何授人以渔?两个要素不可或缺,一是省时省力的“渔具”,二是足够宽裕的“鱼塘”。

    那么,什么样的渔具才算是省时省力?

    我们不妨从数字化转型的“重灾区”——建筑行业切入,一窥市场真实需求的现状。

    一位来自建筑行业、企业规模中等偏上(员工3000+)的CIO,给出了自己的核心诉求:开源节流。

    低代码,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根据Appian调查数据显示,82%的大型和小型组织,相信无代码、低代码开发可以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和资源。

    低代码主打一个“易上手”:以流程搭建为例,只需设置几个关键词、拖拽平台组件库中对应功能模块,业务人员几分钟便能搭建出一个完整的审批流程。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业务场景。应对上千人团队的数字化需求,该CIO给出了第一条“节流法则”:选用低代码“程度适中”的平台。

    实际“测评”结果显示,过重的低代码平台,尽管业务逻辑完备,能满足业务的需求,但不够灵活——仅10个单据,厂商要设置两个月,且很难调整模块;过轻的低代码平台,又无法完成企业的需求——同样的10个单据,平均需要300+字段,远超该类轻低代码平台的字段设置上限;

    而“程度适中”的低代码平台,既有足够多的模块,支撑灵活定制化需求;又不至于太复杂,让业务人员“望而却步”。用罗文敏原话是:“不是买最贵的,而是买最合适的,低代码程度介于‘不轻不重’的中间地带,对我们这类中大型组织来说是最理想的。”

    当此类低代码平台辅以微服务等云服务技术,将极大地节约用户成本。以公文场景为例,微服务架构将使其组件可灵活分拆,集成到现有的办公系统上,全集团共享。若二级单位想要从其中取用局部模块,可直接下载,而非购买整套组件。该方式令客户高度按需取用,能从源头上遏制资源浪费。

    纵观市场,类似于上述建筑企业这样“规模中等偏上”的企业是央国企的大多数,其需求一定程度上具有市场典型性——企查查高级搜索显示,5000以上规模(参保人员)的央国企只有681家,而在1000-4999之间有3910家。

    节流只是一方面,比节流更难的,是如何“开源”。

    具体到数字化领域,这意味着,数字化供应商将下游应用的空间让渡出来,让客户基于平台自己生长应用并进行销售,开辟新业态。

    在协同管理领域,已有厂商如致远互联探索出了成功应用案例。协同的场景重“过程”而非重“结果”,为组织全员高频使用,十分适合孕育生态合作的萌芽。

    孵化于云天化集团(化工行业)的云南云天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以来,就试图为集团内部以及整个生产制造行业打磨数字化转型方案。

    但其在转型路上,有着较重的历史包袱:早在2012年时,集团引进ERP系统8套、办公系统7套、各类管理信息系统70余套。分散建设导致信息集成度低、信息标准不统一、业务无法互联互通等一系列问题。

    借助致远互联协同运营平台,数科公司逐个攻破数据驾驶舱、集中采购平台、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等核心平台的“数据墙”,实现组织、业务、数据、管控、协作统一。 

    现如今,该数科公司已然能够“授人以渔”,即利用致远平台去搭建化工行业应用,从而到该行业复制销售实现“开源”: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数科公司已然生长出该领域的低代码平台、APP,并给出“工业互联网+危化安全生产”、“数字工厂”两套行业解决方案。

    赣地智慧科技公司,同样也是奔波在集团及其子公司,和该省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上,既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也提供咨询服务。

    罗文敏表示,其通过致远协同运营COP平台孵化的产品好处有二:一是脱胎于自身业务,可以契合同行80%的需求,无需再进行个性化定制;同时由于该套产品已在内部磨练多次,全套交付流程已相当成熟——可实现项目、财务、发票、资金、资产一体化管理,整个交付周期不超过3个月。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目前通过COP平台结合BI和IOT自主搭建建筑行业智慧工地平台,下一步通过COP和门户、电签相结合自主定制符合企业自身的招采平台。

    只要把产品磨到真正好用,便可横向复制,在数字化市场中如鱼得水。

    一头是数字化厂商,一头是数科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两者结合,一套“新玩法”正愈来愈清晰:

    数字化转型0-1阶段,厂商提供一体化平台底座+玩法说明,1-10阶段,客户自行在底座上生根发芽,长出更懂行的应用,“有余力者”再协助行业伙伴实现10-100的生长。

    随着AI时代,致远协同运营COP平台也在日前升级为AI-COP平台,平台具备AI低代码能力后,从场景全覆盖到开发新模式,可以让企业数字化更低成本、高敏捷、见效快。

    “生态必须抱团打天下,致远互联做好平台级的底座,通过Inside、Online,使能伙伴把共同的智慧奉上,打造软件行业有生命力、可持续的商业风范。“致远互联董事长徐石在2023年致远互联协同管理论坛上表示。

    这必定会是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唯有此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看到数字化的实效。

    相关推荐